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另一方面,“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就难怪“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项羽的确看起来很仁慈。他对人恭敬慈爱,嘴上的话说的很漂亮,比如在别人生病的时候探的很勤快,关切很到位,甚至“分而食之”。但真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却任人唯亲,舍不得给这些投靠他的能人异士们真正的封赏。 韩信评价项羽的“仁”是“妇人之仁”。从后世来看,项羽也就是小家子气,根本没有做大事的气度。 他惯常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嘴上说得漂亮,行动上却不是那么一回事。说难听点,就是虚伪。 就算那些名士们不在乎项羽的行军过程中的残暴,以及只管打仗不管后方,攻占那么多地方半点不懂治理的做法——项羽不会,他们才有用武之地啊。 但是他们又不是傻子,跟着一个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立再大的功劳都没有封赏的主公,这日子能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话听起来凄凉,但弄好听点的说法,大家这么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抱负实现梦想。就跟现代社会工作一样,努力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报酬,领导只是嘴上说得好听从来不拿点实质的东西出来,干得下去才有鬼。 大家又不是没能力,为什么不换一个给得了报酬的主公? 刘邦有时候表面上做的没有项羽好,甚至有些轻慢傲慢。但只要立了功,该给的他一样都不少。 人,还是实际点。 楚铭原来从影视作品中,其实对项羽挺有好感的,觉得项羽挺可惜的。 但真的解除了历史,甚至只是课文中节选的几段,楚铭就不得不叹息,项羽能成得了大事才有鬼。 或许有些历史虚无主义的粉丝们又在嚷嚷,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是假的巴拉巴拉,但咱们从事实往上推,那么多有才华之人宁愿选择势弱的刘邦也不选择项羽,还不能证明吗? 而且项羽手中有权力的将领,也是历史上留名的。任人唯亲,这一点是板上钉钉,改不了的。 对于乱世争霸而言,任人唯亲就足以断送一切了。 没有人才,你拿什么争霸? 楚铭一边写一边叹息。这能夺得天下的,不一定是英雄,而是要容得下英雄。 楚铭这个作者都这么叹息了,读者们就更不用说了。 前面他们对项羽的感观有多好,后面就有多失望。 楚铭这一手对项羽的欲抑先扬,和对刘邦的欲扬先抑,玩得十分漂亮。 正因为楚铭对项羽的个人能力,和他的背景(以及脸)过多溢美之词,之后他的缺点展现出来,才会让读者们叹息连连。 手上握了一副好牌,却打个稀烂什么的,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悲哀。 看着项羽早期的时候,人才还是往他那里流。但这些人干了一段时间之后,纷纷离开项羽。读者们不由郁闷,都这样还不长点心? 项羽还真不觉得怎样,他依靠的是自己,他对自己迷之自信。他表面上谦恭纳贤,实际上骨子里傲慢得很。 读者们为着他干着急,项羽手下忠于他的贤士们也干着急,项羽就是不着急。 最后读者们失望过头,也懒得说了。他们这些旁观者都无语了,可想项羽身边那些贤人们有多失望。 这样留得住人才怪。 当楚铭终于写到鸿门宴这个小高潮的时候,读者们都气乐了。 看看,项羽这是什么鬼?大好的机会在敌人还是幼苗是铲除,他居然放过了。 项伯也就算了,张良对他有恩,他脑子一根筋,听信了张良和刘邦一面之词,真以为刘邦无辜的很。 但项羽呢?项伯脑子不清楚,他的脑子也不清楚吗? 刘邦是真的忠诚于他,还是心里有小九九,他这个上位者看不明白? 他可是硬打进咸阳城的,这还不能证明刘邦的反叛之心? 而且范增一直唠叨,他嘴上说“好好好”,心里难道一点都没听进去? 看着范增几次举起玉佩,让项羽按照计划行事,项羽默然不应。 而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的时候,项伯还去跟着舞剑,帮忙抵挡。 然后樊哙进帐,项羽还对樊哙勇猛欣赏有加……这一切到底什么鬼? 好吧,若项羽不是要成就地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英雄。读者们还能说一声项羽光明磊落,说他和樊哙英雄惜英雄。 但屁股决定脑袋,项羽明显不像个能成大事的。 至于项羽之后“锦衣夜行”的言论,读者们已经不想吐槽了。 读者的偏向,就像是文中那些贤士们的偏向一样。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