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用回到宫中,先去回禀拓跋曜,拓跋曜听说谢知给林贵人礼物,轻哂一声,“既然她喜欢,就送过去吧。”拓跋曜如何不知谢知这是在保林季华,阿蕤总是这么心慈手软,他问常大用:“阿菀没说什么吗?” 常大用赔笑道:“小娘子说她要说的话比较多,一会写信给陛下。” 拓跋曜微微颔首,漫不经心的对常大用吩咐:“把阿菀赏给林季华的礼物给她送去,顺便赏她几匹缎子。”阿菀喜欢的人,他也不能没表示。拓跋曜是完全把谢知当自己皇后看待,她喜欢的妃子,他也要多些赏赐,免得折了谢知的面子。 林季华今天一整天经历了从天上地下又回到人间的经历,最后看着谢知写给自己的信,林季华豆大的泪珠大滴大滴的落下,她是冰雪聪明的人,如何不知谢知这些话是在救她,林季华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以为的良人会视自己如敝屣,而她一心认定的情敌却救了自己,她似笑似哭,她当初到底哪来的自信跟谢太傅的孙女比? 林季华抹干眼泪,默默准备将谢知给自己的信裱起来,谢知是用楷书给林季华写的,谢知的楷书写的也非常不错,楷书她喜临赵体,两辈子又出生富贵,生活安逸,颇得赵体风流富贵之意真传。林季华看着自己的字,再看看谢知的字,决定将谢知这封信当成自己的帖子来临摹。 而这副帖子和十二花笺中的一月梅花笺和四月牡丹笺出乎意料的流传到了后世,也成为后世为数不多谢皇后手稿真迹。尤其是两幅花笺,风格雍容、笔法细腻、色彩华丽,尽显富贵风流之气,可称传世之作。 根据史家记载,谢皇后一生卷不释手,书画双绝,留下手稿不计其数,然而同时期却出现两个皇帝,一个是魏高祖将谢皇后未出嫁前的手稿一扫而空,全部封入他寝陵陪葬。 另一个是齐太宗,他在谢皇后死后,将爱妻生前所有手稿都封入寝陵,秘不外传。而这两个皇帝皇陵又是出名的难撬,历代不知有多少盗墓贼光顾,都不能成功打开皇陵。因此后世只有谢皇后的数卷文稿传世,真迹少之又少,让人惋惜。 谢知并不知道林季华因为感激自己救命之恩,都已经准备把自己的信裱起来临摹。她正全身心投入占城稻的收获中,她只开了十五亩占城稻田地,但是分了三种方式,一种是按照现有的耕作技术、一种按照谢知所说的耕作方式,但没有施化肥的、一种是使用化肥的。收获下来的结果,第一种地亩产一石,第二种亩产二石半、而第三种地产量则高达八石! 所有人看到这个数字时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做梦都没想,用了小娘子所谓的化肥,居然能有八石的收获,虽然江南上品良田也有十石大米的收获,但那是最上品的联合良田,还引了水渠浇灌,跟这里的田地有本质区别,还有江南气候也跟此地不同。 谢知这一年做了很多实验,她惊讶的发现,她以前的认识是错误的,她以为化肥能增加粮食产量,但实际上只洒了有机肥的田地,也不比多加了化肥的田地收获少太多,至少没有少到她以为的数字。化肥的广泛使用还是因为它的便宜吗?可在这个没有工业化的时代,化肥的制作没有后世那么便宜,至少谢知就为了她那些土硫酸铵付出了不少代价。当然日后继续制作,费用会减轻一点。 在没有杂交水稻时代,化肥的增产作用也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厉害吗?谢知有些失望,不止化肥让她失望,水稻也让她失望,虽然在长安水稻能有这么多亩产,如果放在江南,怎么也有三四石的亩产。阿娘跟她说过,江南水稻亩产实际是不满三石的,大部分只有二石左右。三四石是比二石多了些,但也不是多很多,完全没有达到她预期的亩产。 谢知扳指算了一会,如果是产量的话,按照一亩三石,也就是三百斤来算,就算是现代社会,不种杂交水稻,差不多也就五六百到七八百的产量,古代能一亩出产三百斤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占城稻所谓的高产已经只是相对的,它的优势是在可以种双季和不挑土地上?谢知有些失望。 “贵主,你为何不开心?”甲一见谢知满脸郁闷,不由诧异的问,有这样的良种她还不开心吗? “这稻子亩产也不是很高。”谢知失望的说。 甲一说:“可它收获时间短,这要是在江南,这样的稻谷我们一年可以种两季。” 谢知说:“可是双季稻多累人啊。”她知道宋朝用占城稻就是靠双季收获来提高产量的,“而且一块地一直种双季稻,地力会不够的,需要养地。” 三姨笑道:“累总比饿肚子好。小娘子,你是没尝过饿肚子的滋味,不然你不会觉得种双季稻累人的。” 谢知想了想说:“那我们还是暂时就留着这稻种再说。”如果是双季稻,推广就要去江南了,现在江南也不是魏国的领地,她似乎想要在魏国推广占城稻的计划失败了?没关系,不推广占城稻,她就推广耕作技术,她的耕种技术总比现在好,她还可以改进农耕工具! 三姨说:“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