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明

戏明 第363节




    文哥儿知晓中秋前后正好是观赏“天下第一潮”的绝佳日子,登时决定接下来几日就在这边住下了。

    这不就是“来得好不如来得巧”吗?

    说明他与这钱塘江大潮有极大的缘分!

    洪澄得知文哥儿的打算,热情相邀道:“既然都来我们家了,就不必另寻住处了,直接住我们家就好。”

    文哥儿略一思索,欣然接受洪澄的好意,与洪澄一同进了洪家门。

    洪澄儿子名叫洪楩,与文哥儿差不多大,识的字不算少,已经能跟着他爹读闲书了。听说文哥儿是来借书看的,立刻积极地给文哥儿分享自己看过的精彩话本!

    文哥儿好不容易考完三场大考,也想放松放松,便高兴地跟着洪家父子一起翱翔书海,欣赏一下市面上挺难寻到的宋元小说。

    与此同时,乡试阅卷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除了第一场的《五经》义要让专业对口的阅卷官来品题(比如治《春秋》的考官品评《春秋》卷)以外,每个考生每场考试的答卷会随机分发到各房考官手上评等次。

    要是三场俱优,自然是直接入选。

    要是有优有劣,也可以酌情收录。

    至于那些三场之中有空卷的,那就全部黜落。

    所以甭管会不会答,三场最好都给答满了,不然连候选资格都没有!

    每个考生的三场答卷加起来林林总总几大千字,浙江考生又有一千四百多人,阅卷工作分摊下去其实并不轻松,整个阅卷过程还是很考验耐心的。

    杨碧川这位主考官坐镇内帘,一般只有底下的同考官把上等卷呈上来才需要看看卷子,所以两天的忙碌下来也不算太累。

    比起一些文教水平极其落后的地区,浙江考生的优点是个个都文理通顺。

    当然,缺点也是个个都文理通顺。

    毕竟很多时候考生之间拉不开太大的差距,考官们评等次时需要反复斟酌。

    阅卷不容易啊!

    作者有话说:

    杨·主考官·阅卷官·碧川:犯愁……

    文哥儿:交朋友!看小说!观大潮!

    考官们:?

    *

    更新!

    今天也是粗粗长长的更新!

    *

    注:

    1字数规定和纳卷规定:参考《大明会典》

    【一三年大比。八月初九日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试之日、黎明、举人入场。每军一人看守。禁讲问代冒。黄昏纳卷。未毕者、给烛三枝。烛尽文不成者、扶出】

    【(成化十年)至黄昏、全场誊正未毕者给烛。稿不完者扶出】

    -

    这说明这时期每场从黎明考到黄昏,顶多多给一根蜡烛,蜡烛烧完,写没写完都撵走!

    各个时期的规定不太一样

    -

    2同是被逼迫:改自《孔雀东南飞》的“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

    3洪钟的事迹:参考《明史》,命很长,活到八十好几,后期专门镇压农民起义,并且喜提童谣“贼如梳,军如篦,土兵如剃”(bushi)

    洪楩,活跃于嘉靖时期的藏书家,家里有钱,藏书无数,沉迷刻书,后来开设杭州有名的书坊清平山堂,是个有钱有闲有爱好的官三代(可恶

    洪楩洪澄父子俩的年龄略有微调(原因可能是我数学不太好),人设性格纯属瞎掰!

    说起来王华和王守仁跟洪钟关系都很不错,洪钟的墓志铭还是王守仁给写的,甚至还多写了篇祭文沉痛表示自己吹得不够好(“公子尝以公之墓铭见属,曾不能发扬盛美”)……

    可见官场是个圈,绕来绕去都是熟人!

    第307章

    文哥儿待在洪家每天读着新鲜的话本小说感觉分外自在。

    他读的书多,但凡是洪楩父子俩读到兴起找他讨论,他都能轻轻松松往下接,简直让洪家父子俩把他引为知己。

    比起明清小说宋元话本的篇幅比较短小读起来很轻松。

    古代小说家的想象力也不差什么神仙妖魔,什么还魂转生什么情情爱爱什么历史传奇,各种题材都应有尽有。只是那酷爱写酸诗的坏毛病古来有之,动不动就来上一首!

    还有一些写市井小人物生活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比如有篇《快嘴李翠莲记》,讲的就是有个叫李翠莲的小姑娘博览群书、特别能说嫁人前夕把爹娘兄嫂都怼得哑口无言,出嫁当天又把媒人、丈夫、公婆、叔伯姑嫂挨个数落了一遍,对各种“古来有之”的婚俗表示不理解和不满。

m.DD-nEnG.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戏明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