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10节


来我往的辩语,略有些失望,问道:“听了今日的廷议,可有什么领会?”

    “先要有所决,而后择人善用,结果才能如所期。”太子应道。

    皇帝颔首,笑意替代了方才的失望,赞许道:“不错,有长进。记住,堂下官员不是黑白棋子,你若是没自己主意,不牵着他们走,他们便会牵着你走。”

    “儿臣谨记。”得了父皇一句赞许,太子心情也很不错。

    “还有。”皇帝道,“贤能难得,君明才能臣贤,用人不可行‘蜚鸟尽,良弓藏’之举,否则终成孤家寡人。”

    皇帝神色讪讪,想起过往,有些惭愧言道:“朕曾犯过一次错,对此格外感慨些。”

    太子听明白了“蜚鸟尽,良弓藏”何意,知道裴少淮便是那弩良弓,却不知道父皇的惭愧是对谁人,只好言道:“儿臣虽不知父皇感慨何人,但已明白父皇苦心。”

    “琛儿功课学到哪里了?”皇帝关心问道。

    太子应道:“前日已考过了孔孟之道,这两日在习书、骑射。”

    皇帝第二次颔首露出笑意,能在翰林院老学究手下考过孔孟之道,这可不容易,安排道:“等京察忙完,伯渊入了詹事府,让他也给琛儿讲讲课,他的学问可不比翰林院那几个老学究差。”

    皇帝偏重裴伯渊,太子似乎已经习惯,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淡淡然地应下了。

    ……

    廷议结束,也到了散衙的时候,裴家兄弟共乘一架马车归府。

    “大哥外任数年,辩驳之道炉火纯青,言辞愈发缜密无遗了。”

    裴少淮揉揉太阳穴,松了口气,应道:“眼下才走出了一步,后头的事也并不轻松。京察施行新策,不知会不会生出什么动乱来,且往前走几步看罢。”

    “大哥是有什么顾虑?”少津问道。

    裴少淮打比方道:“京察大计就是一杆秤,称一称官员们几斤几两,它理应在百姓手里握着,现如今没法子把它还到百姓手里,便只能支起个架子撑着它,把它抬得高高的,不让官员们染指。”

    兄弟二人志同道同,裴少淮无所隐瞒,继续隐喻道:“一架摇摇欲散的旧船,纵使时常修修补补,它也仍是一架旧船,不会变得焕然一新。我等身在船上,既希望它能摇身变新,又不敢贸贸然把它拆卸成一块块。”

    一旦拆散,船就会沉。

    “是以,动了其中一处,会不会摧枯拉朽影响到另一处,谁也没法预料,只能多加谨慎着。”裴少淮道。

    “我愿助大哥一臂之力。”

    “且先边走边看罢。”

    ……

    随后的时日里,裴少淮较之前更加忙碌了,辗转于御书房、内阁、吏部、都察院之间。

    只要这架船没有拆,他就绕不开这些“关节”,他要的是利用这些关节,而不是避开、独揽。

    这日,裴少淮去户部找马尚书,谈完公事之后,他想起金陵城里的仓廒,遂多问了几句,道:“尚书大人,以银抵税以推行三年,不知京通仓里积粮如何?”

    北有京通仓,南有金陵仓。

    马尚书笑道:“已积粮九百万石,不输唐宋鼎盛时。”颇有几分骄傲。

    又说道:“头一年推行以银抵税时,百姓还是旧时心思,觉得要把粮食牢牢攥在手里,才可心安,那一年当真是有银也买不到粮食,本官还被参了好几本。这两年,百姓家里囤积的陈粮多了,开始将粮食卖予粮仓,加之太仓州码头有粮食流入、朝廷派官船前往南洋购置粮食,几方一聚,便有了这九百万石粮食。”

    他夸赞裴少淮道:“一个银币,一个以银抵税,裴大人了得呀。”

    裴少淮心中了然,但并不显露——南北两京,作为大庆最大的两个枢纽,断不可能京通仓用银币购置粮食,而允许金陵m.DD-NenG.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