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到臂鞲的作用,就想试着戴上,却发现很难固定。 找来一些绳子,自己开始给臂鞲穿绳,尝试着将其固定在手臂上。 戴好之后,沈瑜畅想、模拟架鹰时的场面。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起来。 他看到是姚红海的电话,就按下了接听键。“姚哥,是不是有信消息?” 姚红海说道:“小沈,你在画廊还是在自己住处?” 沈瑜说:“我在画廊。” 姚红海:“你有没有时间,我过去找你说件事。” “特别欢迎。” 沈瑜放下手机,让人准备好待客的茶点,然后继续研究玉臂鞲。 几十分钟后,刻本经文也修复完毕。 沈瑜放下臂鞲,立刻取出卷轴,打开查看。 游戏判断,这件卷轴是辽代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价值区间是20万~25万美刀。 他把经文仔细看了一遍,经文的外观恢到了能辨识的程度。文中“度”、“般”、“盘”等字均具典型早期手写体风格,很明确的反应了刻经的时代。 他估算着姚红海快到了,将卷轴放回修复空间。 不久,姚红海和于倩雨来到画廊,沈瑜请他们二人来到办公室坐下。 姚红海一眼就看到沈瑜办公桌上摆着的玉臂鞲。直接问道:“小沈,这是你新买的东西?” “这是一件辽代的玉臂鞲。”沈瑜故意留下这件玉器,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表示这两天自己也没闲着。 他说起了古玩展销会,又说了如何打听消息,以及购买臂鞲的事情。 姚红海很好奇,整得允许,拿起玉臂鞲观察,然后问道,“这种臂鞲是做什么用的?”于倩雨也凑过来看。 沈瑜写下了臂鞲两个字,然后说道:“玉臂鞲的功能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驾鹘之用。鹘又称鹘鹰,学名矛隼,古代又称海东青,是一种异常凶猛的猎鹰,经过驯化之后可以替人捕猎。 辽代契丹族自古就有驯鹘捕猎的习俗,游猎时鹘鹰栖于猎人手臂之上,由于鹰爪有力而尖锐,极易抓伤手臂,因此契丹人习惯使用臂鞲来“驾鹘”,从而起到保护手臂的目的。 咱们国家博物馆,藏有辽代白玉童子执鹘玉雕。 臂鞲的历史久远,东汉许慎的《说文》中解释:“鞲,臂衣也。” 臂鞲最早是用皮革制成,在射箭时佩戴,因为古人发现,使用右手射箭,拉开弓之后,左臂非常容易受伤,所以需要用皮革包裹胳膊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臂鞲。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古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金属臂鞲出现了。 作为手臂专用防护器具,臂鞲在古代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