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1982开始的赶山生涯

第613节


    “万一成了,说不定元宝还会领出一群好的狗子来。”

    “希望吧!”

    养殖场越办越大,要照看巡查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多有几条好的狗子,也能帮着看看场子。

    至于说打猎,有元宝它们就够了,关键是也没几年好打了。

    风停了,雪还没停,几人一看这情形,回到雪屋里,把火稍微加大一些,煮了些雪水,泡了点茶叶,一边喝一边唠,研究着接下来的狩猎,还有哪些需要改良的地方,然后各自裹着褥子,放开来好好睡上一觉。

    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发现天空依然阴霾,但雪却是停了。

    眼见可以行动,相互帮着做饭、喂马,然后踩着木马,早早地进山,开始了新一天的狩猎,也在不断地朝着牙克石市的方向靠近。

    那是历史悠久的地方,过了牙克石,再走就到满洲里了,不过,这还需要不少时间。

    随着狩猎技巧和能力的不断积累,雷蒙和张韶峰也有着长足的进步。

    以猎队五人的情况来说,放到别的地儿,那都是能称之为炮手的存在。

    也正是看到了他们的成长,吕律也不再将几人集中在看得到的地方,而是彼此间扩大搜寻范围。

    搜寻面积的扩大,布置陷阱的范围也增加了不少,柔丝绳套阵、捕猎网、网兜、铁夹等陷阱随着使用的不断纯熟,再加上诱饵,命中猎物的几率也越来越高。

    早上出门,一路设置着陷阱走,见到的立马处理,临近傍晚又收着陷阱和猎物回来,然后吃饭,赶着爬犁迁移到下一个地点。

    就连负责值守的,也不忘在附近转悠,寻找着能打的猎物。

    没几天的功夫,爬犁上的皮毛又增加了好几袋子,打到的鹿肉、熊肉、灰狗子肉和飞龙肉,又堆满了爬犁。

    送出去的肉,自然是以鹿肉、熊肉和灰狗子肉为主,熊掌、熊鼻子、波棱盖之类的肯定留下,还有那些飞龙肉,都是能卖钱的,自然得留着。

    转眼又过去了八天时间,林木渐渐变得稀疏。山势也变得平缓起来,站在山丘上,已经能远远看到远方看不到边的大片雪原和成片的牛羊。

    吕律知道,这是在山林和草原的交界处。

    牙克石快到了。

    晚上宿营的时候,吕律回到帐篷里,看到今天值守的张韶峰扔在雪地上的几只小动物的时候,立马提起来走得远远的,扒开雪层给埋了。

    正在忙着做饭的张韶峰一看:“这咋还给扔了?我觉得这小东西的皮毛挺好的!”

    “皮毛是挺值钱,但这东西咱们不打,送到面前来都不打,不要想着吃,也别拿来喂狗。”

    吕律义正言辞。

    “为啥呀?”张韶峰不解地问。

    “因为这是旱獭!”

    吕律的回答让几人都觉得有些莫名。

    第722章 记忆中该有的烙印

    旱獭,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大伙比较熟悉的是它另一个称呼——土拨鼠。

    当然也有叫哈拉的,在内蒙被牧民叫做塔尔巴干,各地有各地的叫法,在大荒里也有,数量要少很多,远没有草原上的多。

    “还是清朝的时候,旱獭的皮毛就如同现如今的‘貂皮’一般,是一种十分流行且象征‘高贵’身份的毛皮,通过鞣制加工后,成色堪比市场上一向盛行的貂皮,因此,旱獭皮毛成为市场上非常受追捧的商品。

    知道当时一张旱獭皮毛能卖到多少钱吗?”

    吕律看着几人,微笑着问。

    因为在大荒里比较少见一些,张韶峰是第一次见,有些发懵,但同时又充满好奇:“多少?”

    “当时,大多数皮毛是卖往老毛子那边,当时能卖到一卢布还多的钱,而你们要知道,当时的一卢布,相当于一两银子,很值钱了。”

    卢布在当时比美刀还坚挺,这些年却是有些不太行了,贬值在往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厉害。

    吕律一边说着一边往雪屋里走,几人也跟着钻了进去。

    “那时候的一两银子……确实很值钱。”梁康波点了点头:“可是,收购站也有收购啊,咋就不要呢?”

    “收购站确M.DD-NeNg.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从1982开始的赶山生涯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