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隽的指尖在那些文字上点了点,再次确认真的是同一个地方,同一场会。 一看邀请回复时间都要到了,今天正是六月十四日,郑隽赶快回复: “我会按时参加。” 嘀——! 无数信息组成的万维网将这一条迅速传至q国,主办方工作人员的邮箱中。 对方打开邮件,查阅一番,和同事说道,“12号报告厅确定了,由来自c国的zheng juan进行演讲。” “真的?她也会来!我对她可真是太好奇了。” z实验室成立这半年,确实没有发表多少论文,但这不代表郑隽之前没有。 当初以为投稿《数理》失败了,郑隽转头就投了《机器与学习》。 三篇重量级论文,但期刊又相对一般。 很多人写论文时搜寻前人文章都会先看那篇文章是在什么期刊上发表的,越好的期刊审核标准越高,文章质量也就越高。 于是郑隽那几篇看得人不是很多。 但郑隽其实写的又相对前沿,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一旦有人看了,就会觉得……这篇论文好像写得很好啊! 引用时就忍不住用一下。 从那几篇出来,到现在,其实也就八个月,对论文来说算是非常新的了。可是引用数却节节攀升,很快就连国外也有人用上。 一旦有人用,并且成功发表,无论是审稿人还是在期刊上读到这些文章的读者,都会忍不住从参考文献中把这几篇找出来,仔细读一下。 这一读就开始感兴趣了,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引用。 于是这三篇文章越来越出名,并且在业内引起了新的反响。 过去大家在这几个技术上都没考虑过这个方向,现在一看,竟然还能这样? 作者是怎么想到这种思路、这个方向的? 她怎么忽然就想到可以用这个理论框架? 我正在研究的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 阅读那几篇论文后就会有无数灵感碰撞迸发出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这几篇论文,寻找作者有没有更多文章,并且非常想面对面探讨一下! 可惜除了邮箱地址,他们暂时没有找到其他联系方式,只能最近召开学术会议时尝试着邀请一下,看看对方愿不愿意来。 没有人猜到发表这几篇论文的zheng juan 会和z实验室的郑隽是一个人。 c国人太多,同名的也太多。正常来说,发表论文时是需要带一个单位的,xx实验室,或者是xx学校。这几篇论文根本没有带z实验室,于是也没有人往这个方向想。 更何况,前沿理论到落地技术,往往中间可能还隔着十年甚至更久。 也许十年前就有人发现xx因素很重要,有影响。可是十年后才有人知道怎么利用好这个影响,形成一个落地的技术。虽然是相同的领域,但是走理论道路和还是搞技术可能已经是两个不同方向了。 因此,z实验室搞研究具体技术的郑隽,怎么可能是没有单位却发表了三篇重量前沿理论性论文的郑隽? 大概率还是一不小心重名了! 于是在郑隽自己都给忘了,其他人不会往这边想,z实验室提交审核材料时也没有写上这几篇论文的情况下…… 一个分明已经引起国外学术界好奇,并且在本次科技展研讨会上被特意邀请来做学术报告的学者,竟然都没有通过国家参展队伍名额的审核,还是自己报名去参加。 六月底,全世界各国的参展方带着自己的技术、人员,乘飞机前往q国。 飞机上,已经确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