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朱由校仍显得有些犹豫。 “陛下——!”顾秉谦厉声惊醒,道: “事已至此,陛下南巡势在必行,还请陛下为天下生民计,勿要推脱!” 朱由校上下打量上奏的“阉党”群臣一番,再看看以韩爌为首,尽皆默然的东林众臣,冷笑道: “既然如此,就由军机房、礼部安排南巡之事吧!” 能在这里站着的,哪个没有两把刷子? 天启朝廷已经过去两个年头了,如杨涟那般不知轻重就敢说话的,要么已经被一撸到底,要么就是已经自沉于户,溺毙湖中了。 眼下懋勤殿上的这批东林文官,其实也是朱由校特意留下来,制衡魏忠贤所谓阉党的。 除他们外,还有以温体仁等一批地方实干派为首的齐党,正悄无声息的卷土重来,这也是朱由校在暗中操纵。 无论什么党什么派,在朝廷上一家独大总归不是好事。 有明一代,多党朝争既是特色,也是历朝皇帝制衡朝廷的一个手段,只有他们斗起来,皇帝才能优哉游哉的在上面当裁判。 “既无要是,那就散朝吧!” 接到了皇帝的颜色,魏忠贤踏上前一步,俯视群臣一眼,阴阳怪气儿地道:“诸位慢行,可别摔着。” 听最后这句,韩爌回头看了魏忠贤一眼,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再转过身去,走在群臣的前面。 ...... 散朝不一会儿,韩爌回到文渊阁,见不少大臣都已经等在这里,叹了口气,坐到自己位子上。 甫一落座,阁中众人忙都起身,恭敬道: “阁老——” “坐吧,都坐吧。” 韩爌摆摆手,扫了一眼文渊阁,说道: “这次朝会,陛下南巡的事,军机房和礼部已经在办,咱们要议的,是察哈尔那个林丹巴图尔入寇大同的事。” “诸位都说说,该怎么办…” “这事,首先要考虑陛下的圣意。”次辅顾秉谦向乾清宫方向一拱手,头一个说道: “陛下在朝上已经表了态,要联蒙抗金,朝廷对察哈尔部,要采取怀柔态度,不能过分相逼。” “不过分相逼,这我赞同。”有人冷哼一声,道: “可他察哈尔部入寇大同,掳掠走七八万边疆百姓,还有无数的牛羊物资,这难道就算了?” 顾秉谦斜睨一眼,发现说话的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孙鼎相。 孙鼎相,东林党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初授南直隶松江府推官,政绩平平,万历四十八年才升任工部营缮司主事。 之后,天启元年,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吏部稽勋司员外郎、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等职务,一直在外公干。 天启二年,魏忠贤翻三大案肃清东林,造成一大片朝廷官员的缺额,孙鼎相被召回京师,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本部有说过就这样算了吗?” 顾秉谦没什么次辅的大肚和容量,当即反唇相讥回去,不再去看孙鼎相,自顾自说道: “陛下的意思,就是朝廷决策的方向!” “诚然如此…但孙御史方才所说,虽然平平无奇,却也有些道理。”韩爌见孙鼎相面红耳赤,遂出面结尾,道: “诸位有什么看法?” 毕竟韩爌还是内阁首辅,而且朝中名望甚高。 眼下皇权鼎盛,内阁权势为军机房所分,大不如前,但威望依旧,顾秉谦也要考虑为什么天启皇帝还把这个东林阁老留在首辅的位子上。 这个面子,他不得不给,也便是冷哼一声,不再说话。 兵部尚书崔呈秀是个投机者,心里早有想法,听众人嗡嗡议论,却无人出来提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来,下定决心,出面道: “陛下的意思是拉拢察哈尔,为朝廷所用,以便在辽地遏制建虏。” “当年广宁之战,蠢材王化贞一意孤行,丧锐师十三万,险使广宁失陷,铸成大错。朝廷对于是否放弃关外,众说纷纭。” “还是陛下乾纲独断,支持熊廷弼,这才有了如今的京畿息警,中朝晏然,辽沈之地固若金汤。建虏不找事了,可我们却不能闲着。” 崔呈秀毕竟是兵部尚书,对于边关战策是很有发言权的,他这一发言,众人都不得不仔细听起来。 只见他一手敲着桌案,一手比划起来。 “熊廷弼不是王化贞,本部也不是当年那个张鹤鸣!” “漠南蒙古中,科尔沁部与建虏有姻亲之好,内喀尔喀诸部又都倒向后金,主动归附。与其花费力气去拉拢他们,倒不如施予一些恩赐,让察哈尔等部为朝廷所用。” “察哈尔部入寇,主要是因为他们穷困潦倒,今虽业已入冬,为讨去赏银而已,我们何不将赏银,直接赐予他们?”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