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锦衣

第123章 一口老血


    张凌久在户部,当然知道情况。

    各地有什么灾情,前期都是拼命捂着的。

    直到这大灾酝酿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这时才会拼命报灾。

    尤其是大旱,你十天不下雨,算旱灾吗?

    显然也不算。

    二十天呢?

    已经有旱灾的苗头了。

    可谁能保证,明天会不下雨呢?

    而现在……自关中的奏报,却是一个月没有下雨了。

    一旦超过了一个月,那就是大旱了,不敢说百年难一遇,但是若是再不下雨,那么……

    张凌惨白着脸,顾不得什么了:“李部堂何在?”

    “李部堂去了西苑。”

    张凌急道:“立即报通政使司”。

    说罢,他立即提笔,圈了几个加急的字样。

    这时,张凌又道:“立即报通政使司,要快。

    对,要快!

    这样的旱情,显然是不常见的,这就意味着,整个天启七年,大家的日子都将不好过了。

    户部的人,何尝不知这里头的奥妙,自然是一个个沮丧着脸。

    而此时,在西苑里。

    关于辽东的情况,魏忠贤大抵地做了一些汇报。

    眼下辽东巡抚袁崇焕的战略很清晰,就是屯田,加固九边的防御。

    这种战略,是和皮岛总兵官毛文龙是相冲突的。

    毛文龙认为,一旦明军只龟缩不出,就等于将广大的辽东腹地,交给了建奴。建奴人新占据了这么大的土地,正好可以安养生息,同时,还可肃清朝廷丢弃的大量军士。

    要知道,在广阔的辽东区域,除了九边,因为明军败的太快,依旧还有不少卫所在各地坚持抵抗。

    甚至有一些辽人,也不愿被建奴统治,这种抵抗虽然零星,可朝廷龟缩于九边,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就意味着正告这些人,他们的抵抗已经没有了希望,朝廷已经放弃了他们。

    而一旦建奴人开始慢慢安抚这些人,时间拖得越久,建奴人的实力将不断的壮大!

    可怕的是,毛文龙壮大汉军八旗,招揽大量的匠人。同时开始实施迁民之策,对于辽东的汉人百姓,但凡愿意耕地的,送牛马,送田地。

    辽东有的是地,也多的是牛马,这些牛马大多是建奴人抢夺而来的,如今分发汉民,既使辽东汉民依附建奴,同时也依靠供粮和纳税、提供人力的手段,让人数并不多的建奴人,力量越发的壮大。

    而最可怕的是,一旦明军龟缩,已经站稳脚跟的建奴人,势必要扫荡皮岛和朝鲜!

    而朝鲜和皮岛在孤立无援之下,是断然无法与建奴抗衡,这不但让登莱的水师,失去了对辽南的供给能力,再无立足之地。朝鲜一旦战败,势必倒向建奴,到时,建奴又可自朝鲜国征发大量的钱粮。

    九边你就算再坚固,可以放手建奴一百次,可只要有一次防守失败,那么整个辽东,便要全线崩溃了。

    双方的奏疏,唇枪舌剑,今日你骂他误国,明日他又骂你不停节调,意图谋逆。

    这倒也罢了,二人分歧虽厉害,却又插上了一个宁远总兵官满桂。

    袁崇焕上书说满桂踌躇满志,谩骂同僚,恐怕他会耽误边疆的大事。满桂也上书,这位宁远总兵官半天没憋出一个屁来,不过显然,是和袁崇焕有私人恩怨的。

    这公仇、私怨掺杂一起,到了朝廷这里,又引起了一番讨论。

    各部尚书的意思,其实还是支持袁崇焕的多,一方面袁崇焕是文臣,虽然和人关系不好,可朝廷对于这些总兵们还是有些戒备的。

    而且大家都想守,守住九边,只要京师无忧,至少省事。

    可一旦出击,或者采取攻守兼备的策略,那么倘若败了呢?

    终究还是袁崇焕的方略更稳妥。

    可天启皇帝似乎不这样看,此时他不得不佩服张静一的眼光独到了。

    辽东最大的问题,确实不在战略上,因为任何一个战略,都有其战略目标,只要这个目标达成,无论是攻还是守,其实都都好处。

    问题的关键在于,守,你要守得住,攻,你要能攻下。

    这袁崇焕最大的弊病就出来了,他与诸将不和,也没有能力能够让诸将对他言听计从,这将造成一个巨大的隐患。

    所以自始至终,在大臣们讨论的过程中,天启皇帝都没有吭声,他已不想在战略问题上继续和众臣争吵了,因为没有意义。

    因为在天启皇帝看来,无论战略是什么,袁崇焕是一定要撤下的,或者说,需要一个真正能总揽辽东事务的人去出镇!

    这个人,天启皇帝的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M.Dd-nENG.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锦衣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