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两位……应该说是中年人了。 岁数不小了,官职还不算高。但是他们都是清贵翰林出身,又都在东宫,一旦改朝换代就是青云直上。 朱厚照坐在石凳上,这两位照例叩拜,口称:“臣左中允杨廷和、臣右中允张天瑞参见殿下。” 杨廷和? 这名字熟悉,他忍不住多看了一眼,发现他鬓发也有丝缕白色了。 “平身吧。你们两位,都是什么功名?” 杨廷和先说,他语速不疾不徐,“臣是成化十四年戊戌科赐同进士出身。” 张天瑞则回:“臣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一甲第三名。” 朱厚照点了点头,仿佛他知道赐同进士和一甲第三名的区别似的。 只能糊着说:“都很好。” 言罢便让刘瑾着人把书案抬了过来,上面是笔墨纸砚和一本《大学》。 他个头小,只能把书案放得低些,同时让刘瑾举着书,翻开第一页,照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写下八个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随后说:“这几个字,两位先生谁替我读一遍?” 杨廷和和张天瑞互相看了一眼,殿下这是要读书? 但他们心里都清楚,太子读书是有很大的规矩的,绝不是他们两个小臣在这私自就可以教的。 说句不好听的,谁知道私下里你们教什么给太子?至明朝后期,就有臣子骂过一些阁老权势过重,竟然连教授太子的内容都必须得给他们看过才行。 这些讲究,他们两个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不会这点敏感性都没有。 但是皇太子这样直接把他们两个人召过来询问,似乎又不能不答? 而且,太子召他们到身边,尚属首次,这等近身机会也是非常诱人。 杨廷和心思一动,便说:“太子询问,不可不答。” 这是其实说给张天瑞听的。 后面才是说给太子听,“殿下,此句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杨廷和读了,他也跟着读,之后转向另外一边,准备雨露均沾,“张先生,你可知道这句的意思?” 张天瑞说着便跪了下来,颤声说:“殿下若要读书,可奏明陛下。陛下降旨,礼部备东宫出阁讲学仪,到时陛下和阁老为殿下挑选良师,必能事半功倍。” 朱厚照哪里听不懂这话的意思,这位先生大概是对于文臣圈子的潜规则半分都不敢逾越,于是笑眯眯的说:“张先生说的对,那张先生便先下去吧。” 张天瑞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无法从边上杨廷和的表情上看出什么,但殿下已经说了,他也只能惨然应是,随后退去了远处,背身后还擦了擦额头的汗。 私自教导太子,这事可大可小。 这一节,朱厚照又怎会不懂? 这根本也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事。但他没办法,皇帝现在春天转暖再读书的旨意推不下去,被架在那边, 为了解皇帝的套,只能再给他们一个套。 他略有深意的问杨廷和:“圣人之学不易,但杨先生饱读诗书,定然也是读了个通透,可愿为我解惑?” 杨廷和执礼,“殿下过誉,臣不敢说通透,只是自小便习《大学》,偶有所得。不过习字读书,自有先后。文章字字句句皆相连,只解释半句,不免首尾难顾。不如殿下再写,臣再教,等到一篇皆可读顺,到时候臣为殿下释义,殿下自然能融会贯通。” 朱厚照有些讶然,这个家伙……真聪明。 说白了,事情来的突然,杨廷和也不敢随便乱教。 解释含义会带有私货,到时候有心之人故意说你故意引导太子。 但是教怎么读总归没事,即便朝臣追究,也可说只是通读而已,虽然仍不合礼制,但是没有大错…… 争取到这些时间,今天退去之后再由阁老选定太子的授业之师。 而他,既在太子面前露了脸,满足了太子的要求,同时也不至于太得罪盯着东宫的眼睛, 主要是这个态度就是在说,我杨廷和不仅没有故意逾越规矩,而是在太子要求的同时还尽量守规矩,我可不是想当幸进之臣! 朱厚照又问:“张先生担心的事,你不担心?” 杨廷和很是大义凛然的说:“殿下心向圣人之学,作为臣子岂有心怀他念,拒而不教的道理?殿下每多学一分,我大明江山便会稳固一分。与此相比,臣的荣辱得失,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朱厚照听完已经心服口服,再追下去就没有意思了。 就此为止,他的目的也能达到。 于是转而说起其他。 “说起来,杨先生是不是疑惑,今日我为何这番作为?” “殿下英明。臣,确有不明之处。” 话讲到这里,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