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址没有拒绝,这件事来的太过突然,他正是用人之时,这个尤喜因为和他同姓,已经与他走近很久了。 “起来,跟咱家走。今夜事儿不少呢。” “哎,好嘞。”尤喜走在边上,颇为积极的打着灯笼,“公公说赶上好时候,这到底是什么好时候?能否给小的们说说?” “说了你也不懂。” 尤址在宫里小心谨慎惯了,所以心里的话轻易不和人说,况且那也只是他的猜测。 他回头要去打听一下刘瑾今晚因为什么事而惹了圣怒,不过不管因为什么,其关键还是刘瑾的运气不好。 因为皇帝要清理各边镇的军屯。 那些守备太监,按照道理来说都是要皇上指派的。 不过太监之间也有生态链,当你成为了太监,不可避免的就要去巴结那个传说中的位置——司礼监掌印太监。 再者,刘瑾能掌印司礼监,本身也说明他是听皇帝的话的。 正常的政治逻辑和用人原则之内,刘瑾的人就是可以用的。 这一点没什么疑虑。 而在这个时候换掉他,也就是把各个边镇守备太监的‘保护伞’直接给撤了。 尤址猜测,应该是宁夏镇的守备太监不是特别的听话。 皇帝对太监要求是很严的,但凡和宫里有一点不一条心,马上就会有相应的后果。 至于说皇帝怎么知道的,尤址估计大概是文臣们提及。 天子一手宦官、一手文臣,相互制约、相互揭露,就是最大程度的保证能够了解事情的真相。 而宁夏镇的守备太监不很听话,并不是表明这些人就不顾宫里的旨意,那想来也不至于。 但皇帝先前的确是叫了他们三个特意嘱咐过的:宫里的人不能给自己人设置障碍。 但结果并不好,所以这个事情就暴露出了另一个问题:下面的人因为舍不得自己的利益,导致刘瑾对他们的掌控力也有所下降。 为什么下降? 因为他们是刘瑾的人,他们会敬孝,他们阳奉阴违犯点儿小错,但是司礼监的刘公公能护一护自家人。 这里形成了一个‘集团’,那么自然就要敲掉头头。 这才是他命好的地方。 而皇帝解决这个政令不畅的方式也很绝,直接找个由头把刘瑾给撤了。 这个事情传出去,各个守备太监绝对傻眼,以往和刘瑾相熟有些难言之隐还能说一说,现在和他尤址怎么说? 要知道刘瑾对他严防死守,那些人和他都不熟。 而且刘瑾倒台,一旦查出什么问题,他们本身就容易害怕。 一帮惊弓之鸟,就是再怎么贪心大胆,那也不敢在这个时候顶风作案。 如此一来,清理军屯时在宦官方面遇到的阻力就会瞬间化于无形,与那几亩田比,等先保住自己的小命才比较要紧。 当真是妙。 尤址边走边想,越想越觉得皇帝的心思真是深不见底,恐怕聪明如刘瑾这个时候也没想明白自己是倒在了哪里。 所以文臣们才说,伴君如伴虎。 现在的话,对他来说也简单了,朝廷要清理哪里的军屯,司礼监便向哪里去急递,那么当地的守备太监就得来巴结他。 巴结他就是巴结皇帝,因为尤址也明白,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和刘瑾的下场没什么两样。 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