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贺县令眉头拧了起来。 一旁的县丞见了,开口问道:“大令,是有不妥?” “这个孟清海,”贺县令神色不愉,“可是孟十二郎族兄?” “正是。” “此人不妥。”贺县令拿起笔,沾满墨汁,在孟清海的名字上重重划下。 “其父为孟氏族长,欺占族人田产,此子竟视若无睹,不加劝导。修身齐家治国,此人虽有才学,然品性不佳,不应推举。” 县丞点头应是,朝廷唯才是举不假,然更重德行。若所举非人,大令恐将获罪,他也脱不开干系。想到这里,不免对推举此人的县学训导存下了几分芥蒂。 第二十五章 风波二 宛平县学中,二十余名生员均着玉色布绢襴衫,宽袖皂缘,头戴平定四方巾,端坐于案后,等候儒师前来。 依朝廷定例,县学中共有廪生二十人,附生及增生无定数。 廪生是通过院试的秀才,每月领取廪食六斗,有司另给鱼肉。按照后世的话来说,不只学费全免,每月还领取奖学金。增生与附生没这么好的待遇,一应费用全部自理。 每隔一段时间,学中会通过考试和平时成绩对生员进行评定,共分六等,只有一等和二等才能继续乡试,三等以下连考场都进不去。 在这一点上,廪生,增生,附生,一视同仁。 以为进了县学就万事大吉?教谕和训导会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你,白日做梦。 若是入学十年学无所成,或是犯下了大过,开除学籍是轻的,还要送去充吏,追夺廪粮。 十年吃了多少,统统都要吐出来。 可见,在明初,官不好当,学也不是那么好上的。 孟清海考过院试之后,于八月间入了县学。 因其经义文章均是上乘,月前被评为一等。朝廷下保举令后,孟清海自然被列在了县学推举的名单之上。可没想到,三名一等生员,两名二等,其他四人都被取用,唯独孟清海被刷了下来。 当日,学中教谕前往县衙见过大令,折返后立即召来学中训导,面上隐有怒色。 “孟清海是你所推荐?” “正是,不知?” “糊涂!”教谕猛的一拍桌案,“吾新任到此或有疏忽。汝任职宛平三年,岂会不知孟十二郎之事?孟清海是何品行,汝也不知?!” 训导神情一变,立即开口辩驳道,“此事只是传言,且孟十二郎从军,只言为父兄报仇,并非族中逼迫。” “荒谬!”教谕神情更加严厉,“若真如此,大令岂会刻意将其名划去?坦言此子才学尚可,品行不端?” “大令真有此言?” “非只大令。”教谕隐下怒意,重新坐于案后,“县中二尹,主簿,皆对此子印象不佳。如此岂肯保举于他?” 训导不说话了。明显是教谕在县衙中吃了挂落,憋了一肚子火气,今日不发出来,日后也会找补。上官发火还能怎么办?受着。 待到火气发得差不多了,教谕取出修改后的名单,“此四人,两日后到县衙面见大令。” 接过名单,训导仔细一看,果然没有了孟清海的名字。 训导起身离开,教谕仍面色不愉。虽是初到宛平县学,但他已从教谕一职九年,来年的考评对他极其重要。优者可得升迁,平者无功无过,若得了个差等,怕是要被黜降。 幸亏他同二尹是为同年,略有交情,否则大令那一关可不好过。 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