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跟小说是两回事! 如果电影故事和小说故事等同,甚至还不如小说丰富,那为什么还要看电影呢? 根本原因在于电影故事的呈现比文字的故事呈现多出来一些文字所不能或者说不易承载的东西! 毕竟,与文字相比,电影的表现手段大大增加了。 如果我们把小说世界总结规划在两条轴线里,一根轴是时间线,另一根是空间,也就是人物数量、人物关系,那么小说故事的呈现就是一个广袤的平面,人物在时间和空间的平面中彼此交汇碰撞,通过文字,这唯一元素的种种技巧和方式来描绘这个没有边界的平面世界。 电影则不同。 电影除了时间、空间人物和人物关系。这两根轴线外,它还有独立于二者之外的视听之轴,实际上,电影的叙事语言是主要通过这第三根轴来表达的:每一幅静止的电影画面都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要素,但这些画面却是竖立的。 时间和空间是两大支点,画面的丰富细节却是通过表演、布景、服装、道具、配乐、布光等视听技术元素来实现的。 这一幅幅竖立的画面,通过剪辑,也就是出现的顺序,来完成文字所自然呈现的平面铺展。 但因为这第三根轴线的出现,电影的表现元素增多了,与平面的文字相比,电影是立体的。 当然,文字世界也可以被想象成立体的,三维的;那么电影世界则是四维、五维、甚至更高维度的很难直观想象出具体形态的存在。 这个比较的关键在于,电影包含了比文字更多的艺术手段,所以在表达同样的文字形态时可以更为高效,或者实现文字所不能或十分困难表达的另外的东西。 这个多出来的另外的东西,就是电影艺术的关键。 所以,欧亨利式的故事不太适合完全呈现在荧幕上,因为他的故事缺少了一个电影的关键东西:留白! 波布克在其《电影的元素》里面说的很清楚:“如果用得巧妙,悄无声息可以比金鼓齐鸣更有感染力。” 这个手法就叫留白! 留白手法在某种意义上与意象化造型美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共同追寻一种诗情化的写意情结。 《调音师》想要表现的是生活不能因失去信仰就寄望于伪装,而自作聪明其实是另一种自寻短见。 在发现尸体的瞬间,男主角并没有翻身跟女人打斗,或者推开她,逃走他进入自己预设的角色太深了! 完全忘记了对方不过是个大婶,手头一开始连武器都没有。 而是凭直觉做出反应:继续像盲人一样演奏以求苟全性命! 当我们全心全意去编织自己精致的谎言,有多少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信以为真?有多少暗示已经深入了骨髓?? 一个人到底是骗自己容易,还是骗别人? 于是,钢琴成了主人公最后一根稻草,他虽不是瞎子,却早已忘记了用健康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 可是,只要我一直弹下去, 她就不会杀死我吧… 此处是不需要女人的心理活动的! 原版的《调音师》,通过画面的剪辑、镜头的切换与虚化、音乐音响的动静配合等等已经是留白思维在视听领域的经典演绎,非要画蛇添足… 担心普通观众不能理解? 张俊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