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什么地方有卖?”叶青问。 书店的售货员抬头瞥了眼叶青,丢过来俩字:“邮局。” 叶青沿着街道又向人打听邮局怎么走。 地方并不难找,叶青很快就到了邮局门口。 里面冷清清的,有两个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正在聊天。 “麻烦你,我要买报纸。”叶青说。 其中一个圆脸姑娘抬起头,打量了叶青好几眼才说道:“哪个单位的?介绍信。” “没有介绍信,不是单位的,我个人买。”叶青道。 “噗嗤”另一个尖下巴姑娘突然笑出声来,“不是单位的你订报纸做啥?要糊墙找旧报纸去!” 叶青对窗口人员的态度已经见怪不怪,懒得跟她们耽误工夫费口舌,既然没有,那就走吧! 出了邮局,叶青一路闲逛,走走看看,见前面有人排队,便跟在队伍后边。 “大婶,前边卖什么的?”叶青询问。 大婶儿回过头看了叶青一眼,见是个白白净净的漂亮小姑娘,顿时放下戒心,举着手里的小本子和几张花花绿绿的印票说:“今天供应白薯干,每人六斤,你带粮本粮票了吗?没带赶紧回家取去,晚了可就没有啦!” 叶青谢过,默默跟在后边。 排队的大多是家庭妇女,总有人七嘴八舌聊家常,叶青一字不落的听着。 跟了大半天,零零碎碎中摘出来有用信息,叶青总算是摸清楚些头绪。 这些人手里拿着的叫粮本,上面记录着一家子每月能买到的粮食定量。花花绿绿的票证就是粮票,有粗粮票细粮票油票,这些粮票就是具体能买到粮食种类,每次买粮都要带上粮本粮票和钱,缺一不可。 这个时候的粮食副食品都是统一分配,城镇户口按人头供应,每人每月能分到的粮食指标不等。 刚出生婴儿每月定量是三斤,不过那得是商品粮户口。刚才有个老太太就一直跟排队的大婶抱怨,说儿媳妇户口留在农村,几个孩子现在也落不了户,全家只吃她儿子一个人的口粮,月月得靠他们老两口接济。 城镇户口的小孩子每长一岁便增加两斤粮食供应,直到二十一斤封顶。 上初中时由学校开证明,然后去街道增加到二十五斤,高中能增加到三十一斤,据说比普通乡镇干部还要多一斤。 那大婶说起自家上高中的大儿子,掩饰不住的自豪,听得老太太啧啧咋舌直夸她儿子有出息。 “高中生可是给分配正式工作的!这么出息的儿子,将来说对象可不能找农村人!”老太太嘱咐。 旁边排队的一个小媳妇不乐意了,操着乡音插嘴道:“农村的咋啦?俺男人就是农村出来的,现在是二厂的锻工,一个月四十五斤粮呢!比大学教授都高。” 大婶瞥了她一眼,淡淡地说:“那可不一样,知识分子虽然粮食定量少,但细粮跟肉票给的多,工资还挣得多呢。” 老太太搭腔道:“听说大学教授家里不年不节的都有大米白面吃,这可是一般人比不上的,要么广播里怎么说知识就是力量呢?” “这话说得对!”大婶很乐意听别人赞赏“知识”,跟夸自己儿子一样。 老太太继续道:“再说了,人家双职工两口子都挣工资,不够吃的也有法子……” 大婶扯了扯老太太衣角,使眼色让她别往下说了,老太太意识到,凑到大婶耳边压低了声音…… 小媳妇被两人左一句右一句说的还不上嘴,心里却一百个不服。 她上月才嫁人,跟着男人来到省城,这是头一回拿着粮本来买粮食。她嫁的男人是他们村里最有本事的,在城里做工人,不用下地干活,到日子国家就给发钱发粮票。 每月四十五斤粮食,比乡里的干部挣得还多,后来听说,大学教授都比不上她男人。 村里的小姐妹没一个不羡慕她的,队长老婆看见她都是一脸的讨好,虽说她男人岁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