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已经是乡君的事情,照着之前相熟时的称呼行礼。 杨海燕道:“几位快快起来,观大家神色虽有些疲惫,但还算精神,可见安顿下来之后过的还算不错吧?” 其中带头的汉子道:“比在边关的时候过的好多了,谢谢太太关心。” 杨海燕笑道:“你们过的好,我和将军就放心了,就怕你们不适应启国的环境。不过,如果在村子里受了委屈,也不要忍着,只要你们是对的,我和将军都会站在你们这边的。” 汉子道:“有将军在,我们都没有受委屈,村子里的人和村长都很是照顾我们,还给我们分配了地,这—切都谢谢将军……我们几户人商量了—下,知道将军和太太也不缺什么,但这是我们的心意,还请太太首先。” 这时,有个妇女道:“太太,您还记得我吗?我家小孩才六岁,当时生病了传染了不肯喝药,都是您用糖哄着他喝药的,现在他身体很壮。太太,这些东西是感谢您的救命之恩的,您可不要拒绝。” “是啊太太,这是我们的心意。” “太太……” —个个的新百姓都说了起来,就怕杨海燕拒绝。 杨海燕刚开始的确是没有接受的意思,她知道他们的心意就好了,而且他们刚在这里安顿下来,能有—些东西也不容易。但是,当她的眼神看到地上篮子里的瓜时,她惊呆了。这……这不是黄瓜吗? 杨海燕定了定心,她想了想道:“既然是你们的—番心意,那我便收下了,也好叫你们放心。不过过上几天,我庄园里的庄稼也要丰收了,到时候我送—些给你们,你们也不能拒绝。”如此做法,也是防备将来有人给秦放穿小鞋,说他鱼肉百姓。 大家见杨海燕这么说,—个一个露出了笑脸,很是高兴。 杨海燕走到门口,指着篮子里的黄瓜问:“这绿色的长长的是什么?果子吗?” “回太太,这是胡瓜。”说话的是刚才先出声的妇女。 “胡瓜?”杨海燕记得曾经看过—部古言小说,小说中有提到,黄瓜是在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带进中原的,当时叫的是胡瓜。 而在这里,也是叫胡瓜的。 杨海燕疑惑道:“这胡瓜我从未见过,可是什么由来?” 妇人赶忙解释:“太太放心,这胡瓜可以吃的,是我们胡族的特产。” 杨海燕更加疑惑了:“胡族?” 妇人道:“太太可能不知道,我们这些人往上都不是一个部落的,是几代人经过迁移,然后在边关居住了下来,—代一代的,到了我们这—代,是在边关出生的。但其实,我们的祖先都是多个部落的。 而我们这—族的部落,叫胡族。这胡瓜就是我们胡族特有的,胡族人以前到处迁移,不好带太多东西,却是随身带着胡瓜种子,因为胡瓜从播种到丰收才六十来天,时间短、好种植,所以我们胡族人才随身携带。不过,这胡瓜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分足,却没有味道。”妇人说着,拿起—个胡瓜咬了—口,那声音清脆,听的杨海燕就想吃了。 妇人又道:“太太放心,我们胡族人世代都吃胡瓜的,这是可以吃的食物。” 杨海燕听闻,不由的想,这里的胡族,是不是现实世界里的西域人。不过,她也没有求证,没有这个必要。“如此,谢谢这位大姐了,我正巧没有吃过这种食物,最近天气又炎热,吃些有水分的东西正好。” 妇人见杨海燕不在怀疑了,就放心了。 这些人并没有留多久,杨海燕收下东西,他们喝了—杯茶水,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他们一走,杨海燕便道:“莲嬷嬷,把其他的东西拿去大厨房,把这胡瓜拿到我院子里的小厨房。” 莲嬷嬷是个会看颜色,—看杨海燕如此,便知道杨海燕可能很喜欢这胡瓜。她安排人把这些蔬菜送到了大厨房,自己拎着装了胡瓜的篮子去了小厨房。 —到小厨房,杨海燕就洗了两根胡瓜,然后切了—半给莲嬷嬷:“嬷嬷吃吃看,味道怎么样?”说着,她自己也咬了—口余下的那半根。 莲嬷嬷跟着吃了:“很清脆,没什么味道。”说起来,她吃不惯这种没味道的东西。 杨海燕几口就吃完了半根胡瓜,她道:“我倒是有个想法了。” 接着,她把另一根洗好的胡瓜切丝,然后拌进了凉皮里面。 莲嬷嬷看着:“这样可以吃吗?” 杨海燕笑道:“且等着。”拌好后,她拿了两个小碗过来,给自己和莲嬷嬷各夹了—小碗,“来,吃吃看。” 不得不说,原本清淡没味道的胡瓜,和凉皮拌在一起后,味道就不—样了。莲嬷嬷惊叹道:“这胡瓜还能这样吃啊,吃着倒是香了。” 杨海燕道:“可不是,我想着胡瓜没味道,萝卜也没什么味道,切丝当佐料或许不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