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弱。如果他们以为我们好欺负,那我们就要让他们清醒清醒,学学怎么做个文明人。” 虞翻抚掌而笑。“主公,此言深得我意,正当如此。既然主公已经有所安排,臣就不费口舌了。”他弯腰从柜子里取出一份图纸,铺在案上,用几块色彩斑斓的石头压住。“主公,说说抹陵的事吧。对建都的选址问题,臣还有一些异议。” 孙策瞥了虞翻一眼,有些不解。这件事都已经定了,怎么虞翻还不服气? 张纮定计,立都秣陵之后,作为留守长史的虞翻就移驻抹陵,将大部分精力用在新都的营建上。孙策出征的这大半年时间,虞翻走遍了附近的几个县,勘察地形,非常辛苦,最后的成果就在这份图上。 秣陵周边的经济发展不错,方圆百里之内就有五个县,三百里以内则有十多县,在袁敏主持下,对溧阳、阳羡之间的水利进行改造后,又增了不少土地,能够支撑起一个陪都的粮食供应。长江在侧,能停靠大型船只,对于发展海上贸易有先天优势。 但虞翻也提了一些意见,主要一点就是这一带的地形不怎么好,四面丘陵遍布,不通风,夏天会非常闷热。都城可以像楚国的金陵邑一样建在山上,百姓的居住区却只能建在低尘处。 “主公,臣略通医术,深知卑湿之处易染疾疫。都城是百姓聚居之地,又有四方商旅,本来就容易传染疾疫,若是在此立都,疾疫多发,对国运影响极大,不可不察。” 孙策心中一紧。前年那场大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可不想自己的都城成为疫情多发之地,哪怕是陪都也不成。况且虞翻也提到的两点也让他也不敢掉以轻心。一是秣陵闷热,这一点他非常清楚,后世的南京是著名的火炉之一。一是影响国运,换句话说,在此立都,国运不久,而据他所知,在南京建都的大部分都国运不昌,几乎没有超过百年的,很多只有三四十年,不超过半世纪。 莫非秣陵真的不宜建都? 第1842章 言为心声 孙策将虞翻绘制的地图仔细看了一遍,与自己印象中的地形相对照。 他倒不是担心国运,以目前的形势而言,十年之内也许就可以统一天下,秣陵终究只是临时都城。他担心的是地理导致的疾疫。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在医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前期防范非常重要,如果秣陵从地理上就不适合作为大都市,那就不能勉强。 隔三岔五的来一次大疫谁扛得住? 虞翻指着地图,又道:“秣陵周边虽然有不少良田,但不足以自给,还需要从吴会运粮。如果用海船运,则需要绕行出海。用河船运则需到京口转运,否则河船受不得风浪,有沉没的可能。臣与袁敏商量,看看能否挖一条河,直达秦淮水,只怕会影响风水。且秣陵南有一道高岗地,需要筑堰,工程量不小。” 孙策直起身。“建城是百年大计,这事马虎不得,要谨慎一些。仲翔,你可有什么更好的方案?” “主公说得对,其实也不用急。”虞翻收起地图,将那石头拿在手中把玩。“如果臣所料不错,主公这几年怕是都不能住在江东,臣可以慢慢斟酌,也许能找到解决之道。天下没有十全十美之地,子纲先生选秣陵的理由还是充足的,只是他时间紧,难免有些疏忽。” “你还支持抹陵建都的方案?”孙策笑了笑,未免有些诧异。他还以为虞翻又想提议阳羡呢。 “至少推翻的理由尚不充分。” 孙策很欣慰。虞翻也许自负,也许有点本土意识,但他有分寸,够大气,很好。尤其是最后一点。 孙策把幽州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半路上,他已经收到太史慈的消息,刘备和袁谭结盟,简雍离开刘备,转投太史慈麾下,牵招却成了刘备的部下。这些消息都不是什么好消息,尤其是张则离开幽州,将半个幽州留给刘备。 这让他有些郁闷。怎么刘备总是遇到这样的事?打仗不行,却总能躺赢。赤壁之战,周瑜拼了老命才夺了个南郡,结果刘备不声不响了收了江南四郡,然后又把南郡借走了。现在也是,为了一个涿郡,他和袁谭拼了几个月也没得手,结果张则一甩手,扔给他半个幽州。 这就是虞翻说的“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我实力增长太快,其他人都有压力了,要合起来对付我啊。M.Dd-N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