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策行三国

第686节


梧二郡,再往前推进就有些吃力了。实际上就南海、苍梧来说也只是控制了几个主要县城,大部分山区鞭长莫及,离全面控制还有相当距离。在秦松、陈端的建议下,孙坚决定放缓节奏,先将这些地区梳理一遍。现在他已经回到番禺,由程普、黄盖留守苍梧。
  下一步,他打算先取交趾。交趾在交州西部,从海路走更方便,他希望孙策能够调水师助阵,免得钻山沟,后勤补给困难,消耗太大。
  孙策长出一口气,第一时间带着孙坚的亲笔信去见吴夫人。得知孙坚安然无恙,吴夫人总算放了心。
  孙坚送来了消息,但他没有按照常例递送作战报告,孙策对具体的作战细节还是不甚了了。孙策猜想这应该是孙坚觉得老子向儿子汇报工作实在丢脸,不仅自己不说,还不准秦松、陈端写报告。
  总的来说,交州还是处于半失控状态,只能寄希望于秦松、陈端的谨慎。这两人也许不如戏志才精明,但他们的作战经验更丰富,参谋工作也更规范,留给戏志才发挥的空间有限。只要他们不犯大错,以孙坚的硬实力,进攻也许不足,自保应该没什么问题。
  只是中原大战在即,辽东航线关系着战马的资源,他暂时不能抽调水师去交州助阵,只能让孙坚再等等。时间也不会太长,有个三五年时间,他就能再组建一支水师,专门负责交州战区。
  孙策与郭嘉、虞翻反复商量后,斟字酌句的写了一封亲笔信,详细向孙坚解释了当前的形势。孙坚虽然好面子,却不糊涂,看到这封信,他应该清楚孙家面临的危机,不会强人所难。
  考虑到孙坚面临的最大困难并不是军事上,而是文化上,孙策决定调张昭去交州。张昭与孙坚共事多年,又是孙家子弟的先生,深得孙坚敬重。他学问好,通晓政务,到交州后既能打理内政,又能弥补孙坚在文化上的不足,与那些名士打交道,推广教化,争取当地人的支持。恩威并施,才是最好的征服之道。
  孙策很快就接到了张昭的回复。张昭对这个任务充满激情,准备交待一下政务就动身。他还提到一点:《孟子章句》的作者——太仆赵岐来了,想见见孙策。
  第1851章 虞翻出马
  孙策与赵岐有一面之缘,而且并不愉快。对赵岐来访,他既有些意外,又不意外。
  赵岐是《孟子章句》的作者,《孟子章句》因陆康推崇,印行天下,而他早在印本出现之前就经由陆议之口了解了不少,也算是赵岐的读者之一。从施政手段上看,他更是孟子理念的践行者,至少在外人看来如此。在此形势微妙之时,赵岐来试探口风再正常不过了。
  他上次巡行关中就是为了劝解袁绍和公孙瓒,只可惜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说客。能为孟子作注,并不代表他就有孟子的口才,更何况孟子本人的口才也只是体现在文章里,游说诸侯的实践可谓是一败涂地。
  学问再好,他也终究只是一个书生。
  孙策派人去吴县,请陆康安排接待。陆康与赵岐关系极佳,由他出面接待最为妥当,两人私下里讨论学问也好,登堂公开辩论也罢,由他们自己作主,他不想掺和。
  赵岐九十岁了,他不想把老头气出病来,坏名声。
  他不想见赵岐,赵岐却想见他。两天后,赵岐赶到秣陵,与张昭一起出现在孙策面前。
  张昭很无奈。他受孙家父子尊敬,被称为张公。可是在九十岁的赵岐面前,四十出头的他是孙子辈的,赵岐非要来,他也不好拦着,只是觉得有些愧对孙策。
  孙策有点烦赵岐。年纪大就可以倚老卖老么?不请自来,强人所难,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当我是软柿子。孙策脸上堆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热情洋溢地将赵岐迎上堂,请他入主席,自己则以子弟礼陪坐客席,尽显尊老重道,同时不动声色的示意人去请虞翻。
  这种场合,虞翻的战斗力江东最强。
  赵岐很满意,欣然入座,得意地瞥了张昭一眼。“子布,吴侯虽然年轻,又军务繁忙,却是个守礼之人。你啊,过虑了。”
  张昭陪笑了两声,也不解释。
  寒喧了几句客套话,虞翻从外面走了进来,拾阶登堂,打量了坐在首席的赵岐一眼,疑惑地看看孙策。“主公,这是……哪位先生?”M.dD-NeNg.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策行三国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