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国医

第37节


    小陆:?

    第三十一章 专题讲座

    刘院长还没叫人把陆则喊到办公室, 陆则先接到个电话,是省院的老阎打来的。

    老阎是省院外科扛把子,出了名的挑剔和严苛,但很看好陆则。他不废话, 开门见山地问:“小陆是我, 听说你最近在一个镇医院见习?”

    陆则老实回答:“对,近两年很火的鹿鸣镇。”

    “镇医院病人都没几个,能学到什么?听说还有人到医院找你麻烦,你别在那边待着了。”老阎说,“首都那边有个高校联盟和自动化研究所合作搞的手术机器人研究项目, 主要针对介入手术的,我和那边推荐你去参加,你把见习的事收收尾赶紧回来, 十一月初就开始了。”

    陆则没想到老阎打电话来是为了这事,他没矫情,一口答应下来:“好, 我会尽快回去。”

    老阎没废话, 告诉陆则会把相关资料发给他就挂断了。

    介入手术是上个世纪初一个名叫福斯曼的泌尿科医生琢磨出来的, 他看到一篇论文提及有人尝试着把细小导管沿着血管插入到马的心脏附近,觉得这可能会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就自己试着把常用的导尿管插入到心脏周围。

    介入手术和传统手术对比有不少优点, 比如创口小、恢复快,病人遭受的痛苦比较轻等等。但问题也比较多,因为介入手术是通过导管操作, 不像传统手术那样打开胸腔,所以全程都需要在医学影像设备的辅助下进行。

    自从医学影像设备问世以来,它的优点固然不用说,但缺点也很明显: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往往伴随着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的辐射。

    一般来说参与介入手术的医护人员要身穿几十斤重的铅衣,全副武装地进行手术操作。

    医生穿着沉重的铅衣操作数个小时,很难维持手术操作的精度;但如果不穿上全套铅衣,那就是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危险的辐射之中——哪怕穿了,也不可能完全隔绝辐射伤害。

    理论上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受到的辐射量应该只有完全暴露的病人的0.1%~1%,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一般只需要做一次手术,但医护人员一年下来参与的手术非常多。

    大部分参与介入手术的医护人员一年下来,接受的辐射量都是超标的,甚至已经有一部分医护人员因此遭受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比如暴露在外的眼睛、甲状腺等部位最容易发生病变,更是会影响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对后代产生一定的致畸作用。

    在很多医院都有不成文的约定:未婚未育的医生不参与介入手术。

    手术机器人参与介入手术是近年来一个全世界都在研究的课题,它可以利用智能化的手术机器人代替医生的双手,让医生坐在稍微远离辐射的地方进行手术操作。

    这可以更好地保护医生远离职业暴露,延长医生的职业生涯。

    当然,手术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也有不少难题:首当其冲的是成本高昂,进口的手术机器人非常昂贵,自主研发也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和时间成本,只有少数医院装得起;其次是技术还在逐步摸索中,各方面都不成熟,患者可能不接受,医生可能无法适应。

    陆则曾听老阎提起过一位心内科医生的第一个孩子出现严重的智力缺陷,只能提前避线期望再生一个健康孩子。

    医生也是人,谁不希望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

    因此陆则很愿意参加老阎所说的项目,哪怕只是去打打杂,能帮上点忙、让这批国内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能更快投入使用也是好的。

    陆则正琢磨着先和李医生提一下结束见习的事,刘院长就叫人过来喊他去办公室谈话。

    刘院长依然顶着微秃的头,态度和善地让陆则坐下,关心地问:“小陆啊,这段时间感觉怎么样?习不习惯?”

    陆则言简意赅:“习惯。”

    刘院长说:“哈哈,是我问错问题了,以小陆你的能力当然是到哪都能习惯。”

    陆则没接话,只静静地看着刘院长。

    刘M.DD-nenG.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章 大国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