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手上那些曝光或未曝光的消息,是否还有其它去处。 事实上,无论秉笔楼、宝云庄,还是这“一丈春”,他们均同出一门。 世有黄、老、庄、释、道、墨、儒、法、史等百家争鸣,史家虽非显学,常被世人遗忘,却,从未消亡。 齐广云、鸣春、季兰缃、傅攸宁,及现任秉笔楼主荀韶宜,还有众多有名或无名的人们,无论他们在朝在野,无论他们台面上的身份是显赫或是潦倒,他们共同的身份永不会被磨灭。 他们是史家分支太史门弟子,师尊复姓太史,单名隐字。 千百年来,除兰台官史外,民间的私家记史也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 不论岁月荏苒,朝代更迭,总有无数散在江湖、在庙堂的各门各派史家弟子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地执拗记录着那些真真切切发生过,却常常为官史所刻意忽略、删改的沧海遗珠。 太史一门只是本朝众多稗官野史中的一个流派,却是唯一一支传承近千年未断代的史家门派。 千百年来,太史门弟子始终紧握着手中的笔,绝不顾左右而言它。 无数人,无数次,执拗地记下那些发生过的事,然后在天子一怒中昂起高贵的头颅引颈就戮,却永远后继有人。 因为他们始终坚信,事情只要发生过,就该为人知,便是当世不知,也该为后世留下评断追溯的依据。 太史门弟子开蒙的第一课,便是“崔杼弑其君”。 太史门的藏书楼内,浩瀚的汗青卷册与正堂上秘密麻麻的灵位俱是见证,那就是太史门弟子从不断代的骨气。 史官从来与言官一样,因字获罪死无全尸是家常便饭。 但对太史门的弟子来说,明知记下会死,也绝不为苟活而讳言。 秉笔无隐。不问前程。不问死生。 这,就是傅攸宁最后一个不能为人知的秘密。 “师妹,南史堂在绣衣卫也有人吧?” 南史堂是史家另一个分支门派,与秉笔楼素无交情,但总归是同行。 傅攸宁闻言抬头,有些讶异:“你是秉笔楼的掌史君子,管别人南史堂做什么?” “你拿两个南史堂在绣衣卫的人的名字,跟我换,”季兰缃志在必得地浅笑,“我告诉你两件梁锦棠的事,同你有关。” “多谢,不必,”傅攸宁笑着摇摇头,站起身来,“小师姐,别动梁锦棠,否则……我也不知我会做出什么事,你最好相信。” “我没想动他,顺便查到一些事罢了。”这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季兰缃还真怕傅攸宁不管不顾。 见她警告自己不能拿梁锦棠来同她扯师门交易,季兰缃便只能和盘托出原委:“南史堂要倒大霉了!我需要尽快确认京中重要的位置上有哪些人是他们的,如此我才能及早部署,将我们的人摘出来,是自保,懂吗?”M.dd-NENG.cOM